猪的消化特点与生活习性
猪是杂食动物,可食饲料的种类和范围很广,饲料的转化率( 1 : 3 一3 . 5 )仅次于家禽,而高于牛、羊(肉牛l : 6 一8 、羊l : 5 一6 ) ,猪的这种消化特点与其自身的消化道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猪舌表面上有形成不规则的舌乳头,大部分的舌乳头有味蕾,故猪采食时有选择性,能辨别口味,喜爱酸甜食物。猪的唾液腺发达,能分泌大量含有淀粉酶的唾液,能将少量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的糖。猪的胃是肉食动物的单胃与反当动物的复胃之间的中间类型,因而能广泛地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且利用能力较强,甚至对各种农副产品,鸡粪、潜水等都能利用。猪的肠道较长,故饲料通过消化道的时间长(约18 - 20h ) ,消化吸收充分,猪对精饲料中有机物消化率为76 . 7 % ,青草中有机质消化率为44 . 6 %。猪的消化道特点,使猪能够采食各种饲料来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且采食量大,很少过饱,消化快,养分吸收多,但应注意,猪对含纤维素多、体积较大的粗饲料利用能力差,这是因猪胃内没有分解粗纤维的微生物,只有大肠内少量微生物可以分解消化,但不如马、驴的发达的盲肠,猪不仅对含粗纤维多的饲料利用率差(约为3 %一25 % ) ,且日粮中粗纤维含量越高,消化率也就越低,所以在配合
猪饲料时,应注意饲料的全价性和易消化性,控制粗纤维的比例,瘦肉型猪或培育杂交猪尤其应注意,尽管我国猪种具有耐粗饲特点,但也符合上述特性。猪和其他动物一样对其生活环境、气候和饲料管理等条件,在行为上的反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养猪生产的发展,猪的行为活动方式越来越被生产者重视,人们对这些行为加以训练和调教,在创造适合于猪的生活习性的环境条件同时,使其后天行为符合现代化生产要求,以充分发挥猪自身的生产潜能,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近几十年来,通过对猪行为的观察与研究表明,猪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一、采食行为采食行为主要包括采食和饮水两种方式,并具有年龄特征,它与猪的生长和健康密切相关。猪除睡眠外,大部分的时间都会用来觅食,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本能,拱土觅食是猪采食行为的一个显著特征。猪的采食行为主要表现为:① 吃食具有选择性。特别喜爱吃甜食(如哺乳仔猪喜爱甜食,故用低浓度的糖精溶液可以增加食欲,改变适口性)。颗粒料和粉料相比,猪爱吃颗粒料;干湿料相比,猪爱吃湿料,且采食花费的时间也少;② 采食频率和次数:猪在白天的采食次数(6 一8 次)比夜间(1 一3 次)多。群饲的猪比单喂的猪吃得快,吃得多,增重也较快。猪的采食量较大,但猪的采食总是有节制,所以猪很少因饱食而致死亡;③ 饮水:在多数情况下,饮水和采食同时进行,吃干料的猪每次采食后立即需饮水,且在任意采食时,猪饮水和采食交替进行,直到满意为止。二、排泄行为一般认为猪在习惯上是最脏的,实际上,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猪通常会保持其睡床清洁、干燥并避免粪便污染,而排粪排尿都有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便选择远离猪床的固定地点排粪排尿。猪通常习惯将粪尿排在近饮水处,因此,当猪第一次圈养在水泥地面的猪舍中,在水泥地面的一角用水浇上几天,会诱使猪群在这个地方排泄大部分的粪便。三、活动和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猪的活动大部分在白天,温暖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的天气,活动时间缩短。猪的躺卧和睡眠时间很多,延长休息和睡眠时间是正常的功能行为。哺乳
母猪在哺乳期内白昼各阶段睡卧次数无明显规律,但睡卧时间长短确有规律,表现出随哺乳天数的增加睡卧时间逐渐减少。走动的次数和时间较有规律变化,分别表现为由少到多和由短到长,与睡眠休息时间相反,这些都是哺乳
母猪特有的行为表现。在饲养管理中应加以重视。仔猪生后3 天内,除吃乳和排泄外,几乎全是酣睡不动。随着日龄增长和体质的增强,活动量逐渐增大,睡眠相应减少,但至40 天大量采食补料后,睡卧时间又有所增加,饱食后一般较安静睡眠。睡眠休息主要表现为群体睡卧。在饲养管理中,工作人员应能识别猪的正常睡眠和休息形式,以便发现有异常症状情况,同时,尽可能少地干扰猪正常生理行为的节奏,既有利于增重,又可提高饲料利用率。四、热调节行为猪从出生到成年,随着体格和体重的变化,对温度耐受力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对冷耐受力提高,对热的耐受力降低。对成年猪而言,热应激比冷应激影响更大。瘦肉型猪由于背膘薄,既不耐热又不耐寒。适于在20 一23 ℃ 温度下生活,
猪舍内最适宜的温度为15一25 ℃ ,相对湿度为60 %一80 % (肥育猪最大适宜湿度为85 % )。新生仔猪适应环境温度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在它们出生时若环境温度偏低,则仔猪的体温很快下降,所以保温是提高
仔猪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温度对生长肥育猪的采食量、饲料转化、增重以及胭体品质都有影响。低温环境一般认为对繁殖力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少,但高温对猪繁殖率有一定影响,母猪受胎率下降,不发情比例增加,公猪精子活力降低,配种受胎率下降,胚胎存活数减少。五、探究行为探究行为包括探查和体验行为,这种探查和体验行为促进了猪对新事物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探究行为在
仔猪中表现最为明显。如
仔猪出生后约Zmin 即能站起来,并开始用鼻子拱掘,来探查搜寻母猪的乳头,可见猪的探究行为是一种本能,仔猪还用鼻拱或口咬周围环境中所有东西来认识新的事物。摄食行为与探查行为有密切联系,猪在觅食时,首先是采用拱掘动作,这就是一种探究行为,如仔猪在接触到食物时,首先是闻,然后用鼻拱或嘴啃,当诱食料合乎其口味时,仔猪便会经常去采食,训练仔猪吃料便易于成功。再如母仔彼此能准确认识、仔猪吮吸母猪乳头的序位等都是通过嗅觉探查而建立起来的。大猪在猪栏内能明显地划分几个不同地带:睡床、采食、排泄形成明显的区域性,就是通过嗅觉的探究来区分各地带的气味特点。当猪进人陌生环境时,开始是怀着恐惧的心理站立或扒卧在一个角落里,似乎准备随时应对来犯者,而这个角落也是它进人这个环境后经短暂的探查,认为是安全地带,经过一段时间后,确认为没有危害时,便会渐渐地四处探查,直到对整个环境熟悉和适应。在合并后猪群的互相探查常会产生咬尾恶癖,这时设法在圈舍内装置其他物品如轮胎,铁链条等,以吸引转移猪的探查目标,就是利用猪对新物体的探究行为。六、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防御、进攻(侵袭)、躲避和守势的活动。争斗行为常发生在相互陌生的两头猪或两群猪之间,它的作用是确立等级,在生产中常见到的争斗行为,是群体内为了争夺饲料和地盘所引起的,新合并猪群内相互交锋,除争夺饲料和地盘外,还有调整群居结构的作用(这方面因素起主导)。仔猪一出生,立刻就表现出企图占据母猪最好乳房位置的竞争习性。公猪比母猪好斗,但母猪在一定环境下,也会显示争斗行为,去势的公猪通常在争斗中是十分被动的(这是与激素一肇酮的分泌有关), 成年猪比小猪造成的后果严重得多。当一头猪进人陌生的猪群中,这头猪便成为全群攻击对象,如将两头陌生、性成熟的公猪第一次放在一起时,彼此会发生猛烈争斗,争斗激烈的程度取决于双方之间的坚韧性。猪的争斗行为除了受个性特征影响外,主要受饲养密度的影响,饲养的群体过大或密度增加,猪的争斗频率也随之增加。因而,大群猪或高密度饲养时,猪的采食量和饲料利用率都有所下降,严重的表现为只吃不长。对于猪生产者来说,不是去取消所有争斗,而是怎样减少或控制争斗,以减少损失,提高经济效益。七、群居行为猪是群居家畜,在野生状态下,常以母猪带领它们的仔猪组成群体,一般3 一4 头母猪和它们的仔猪形成一群。由于现代化饲养方法,猪被限制在一定面积的圈舍内,使它们无法充分表现,不过在群饲的猪群内仍保留猪的合群性,如同窝仔猪平时在母猪带领下出去游玩,在它们散开时,彼此距离不会太远,而且一旦受惊吓,会立即聚集在一起,或成群逃走。吃乳的仔猪同其母猪和同窝仔猪分离后不到几分种,就会极度紧张和不断大声嘶叫,直到回到母猪和同伴身边,猪的群居生活加强了它们的模仿反射,如仔猪间模仿学习吃料。一个猪群最初建立,是以争斗攻击行为最为多见,无论是刚出生的仔猪群或是合群并圈的大猪群,都必须在建立等级序列后才开始按正常秩序生活,因此,在组群时,群内个体体重差异不宜悬殊太大,更不宜将不同
品种的猪混养,以免抢食和采食不均造成生长发育不整齐。另外,建立优势序列的
猪群,应与动物交往中能够相互识别群内各个个体的头数相适应,一般猪以20 头为宜,如果头数过多,就难以建立等级关系,相互斗架频率高而影响休息和吃食,这也是我们在
饲养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更新时间:2014-02-10 17:58:57
点击:次 来源:网络
上一页 :猪产仔哺乳舍生产技术管理要点 下一页:如何控制猪肉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