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免疫猪发生猪瘟的原因
1.疫苗方面的问题
① 疫苗本身质量差 近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厂家生产的猪瘟冻干苗有失真空现象。基层兽医人员临用前对疫苗不进行物理检查,导致免疫失败。
② 疫苗保存的方法不得当 猪瘟冻干苗要求低温保存,而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日期也不同。按规定,保存期从制造日期起,于- 15 ℃ 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为 1 年 ;0 ~ 8 ℃ 冷暗干燥处保存的有效期为 6 个月 ;8 ~ 25 ℃ 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 10 日。兽医人员在购买或取用疫苗时,不带保温箱保存疫苗,而且取回后又不及时放置在冰箱内。防疫注射时,把稀释的疫苗暴露在阳光下,致使疫苗效价自然降低。
③ 使用将要失效的疫苗 猪瘟疫苗是直线供应的。近年来由于产销的矛盾,上级业务部门运送来的疫苗往往是接近失效期的疫苗,而且,疫苗到兽医人员手里后,又不能按规定温度暂时保存,这就使快要失效时疫苗效价完全失去功效。
④ 使用过期稀释的疫苗 近几年来,普遍采用猪瘟培养活疫苗对猪进行免疫。这种猪瘟培养活疫苗稀释后的降解速度比过去的猪瘟免疫弱毒疫苗加快,有效时间缩短,即疫苗稀释后要求在气温 15 ℃ 以下条件保证 6 小时用完 ;15 ~ 21 ℃ 条件下保证 3 小时内用完。如超过有效时间,导致免疫失败。
2.技术方面的问题
① 器械消毒不严 许多基层技术员缺乏严格的消毒观念,免疫注射时不按要求消毒器械。如若遇到有潜伏期的猪瘟,必然会导致消毒不严格的针头和注射器带毒,造成整瓶稀释疫苗污染,引起注射后暴发猪瘟流行。
② 消毒药品使用不当 防疫注射时,基层兽医人员往往只用碘酊作局部消毒,而不用酒精脱碘 ; 或应用过多的 5% 碘酊消毒,碘酊未干就急注疫苗,使碘酊接触疫苗造成疫苗变质失去免疫效力。
③ 免疫接种剂量不足 基层兽医人员在注射猪瘟防疫疫苗时,为了避免生猪乱动折断针头,多采用 16 号粗短针头颈部肌肉注射,由于所采用的针头短粗,打针又太快、注射部位不准确,造成疫苗外溢,剂量损失过半,造成免疫失败。
3.免疫程序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接种猪瘟疫苗的母猪产仔后,经过母乳将母体抗猪瘟抗体传递给仔猪,使仔猪可以获得被动免疫。仔猪 1 日龄中和抗体滴度在 1 ∶ 512 以上, 10 日龄时中和抗体滴度在 1 ∶ 128 以上, 18 日龄下降至 1 ∶ 64 以上,这期间保护率为 100%;20 日龄抗体滴度降至 1 ∶ 32 ,保护率为 75% ,此时为免疫的临界线 ;30 日龄时抗体滴度降至 1 ∶ 16 以下,无免疫力。如果新生仔猪有母源抗体的存在,且抗体水平未降到适当水平(中和抗体滴度 1 ∶ 32 )就给仔猪接种疫苗,这就会造成母源抗体封闭,破坏猪机体的被动免疫,从而发生猪瘟。也有的仔猪在 21 ~ 25 日龄接种了疫苗后,之后再来免疫接种,其结果是:由于仔猪体内尚残留部分母源抗体,能干扰疫苗的免疫力,致使免疫时间转短,抵抗不住病毒侵袭而得病 ; 也有的仔猪在 60 日龄时断奶时注射了猪瘟疫苗,到市场后又重复注射了 1 次,重复接种导致猪产生的免疫力低而发生免疫失效。
一般来说在无猪瘟流行的地区,仔猪于 60 日龄免疫接种 1 次,维持至出栏 ; 在猪瘟病情少、污染程度小的地区仔猪以 2 次免疫为宜,即 21 ~ 25 日龄首免, 60 ~ 65 日龄 2 免, 1 年内不再重复注射 ; 在猪瘟常发地区可采用超前免疫的办法(即在仔猪出生后哺乳前注射 1 头剂量猪瘟疫苗,注射 2 ~ 3 小时,再让其自由哺乳 60 ~ 65 日龄,再接种 1 次, 1 年内不再重复)。
4.浅性感染
猪群感染猪瘟病后处于潜伏阶段,没有任何临床表现,若给这种假定健康猪群接种疫苗,将会出现严重反应,呈现临床症状,继而发生死亡。所以在接种疫苗之前,要对猪群的健康状况作一调查。猪只注苗 4 天后即可产生很强的免疫力,对可疑有猪瘟病的地区,可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对未发病的猪作紧急预防注射。
5.药物及饲料添加剂的影响
抗菌种的呋喃唑酮、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机体 H 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有的养猪户为预防猪的疫病,在猪只免疫接种前后使用抗菌种药物,或者饲喂含有这些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从而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因此,为确保免疫接种效果,兽医防疫人员一定要向养猪承包户做好疫病防疫的宣传工作,强调猪群接受免疫接种的前后 10 天不得使用氯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及含有激素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以免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