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然而时至今日,“中华熊猫猪”却风光不再,正面临着生存下去还是被淘汰的两难处境。市良种场“两头乌”保护基地(省级)建于1979年,一直担当着保护地方资源的任务,目前全场仅有原种“两头乌”公母猪96头。
5月10日,市良种场场长张忠信告诉记者,由于“两头乌”生长速度慢、饲养成本高,与生长快、瘦肉多、体重大、饲料转化率高,并且适宜大群饲养的外国“洋”猪种相比,饲养户大都偏爱后者。因此,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一些世界名猪如“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大量进入我市后,“两头乌”的地位一落千丈。
此外,“两头乌”的质优却没有真正体现出价优,最终使许多养猪户和规模化的养猪基地放弃了养殖“两头乌”。市畜牧中心主任戚小伟告诉记者,虽然“两头乌”的肉质鲜美,但其肉价在市场上没有很好体现,销售价格与其他商品猪肉拉不开档次,经济效益并不明显。2001年,该中心申报的“两头乌”保护及产业化项目被列入省农业产业化项目,先后建立了8个“两头乌”猪生产基地。2002年10月起,“两头乌”商品猪批量上市,该中心在东门菜场设立专卖店。当时,“两头乌”猪肉价16元/公斤,而其他猪肉价11.6元/公斤;“两头乌”毛猪收购价8.2元/公斤,其他毛猪收购价6.4元/公斤。但是好景不长,次年春专卖店就歇业了。
我市保护开发“两头乌”工作就此“搁浅”。何故?戚小伟分析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受消费水平影响,销售量不多。相对而言,“两头乌”猪饲养成本高,质量好,也必然要求市场售价高,但目前许多消费者还不能接受。二是受消费观念影响,其特别风味没有充分表现。一般情况下,猪肉都被作为制作菜肴的一种原料,当今烹调水平较高,“两头乌”猪肉与非“两头乌”猪肉的味道无明显差异,而仅在制作以肉为主的菜,例如红烧肉时,两者才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平常消费者(包括酒店)往往以购买价低的普通猪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