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龙头 带动生猪产业现代化
巴彦养猪业在规模上虽年年刷新历史数字,但随即遭遇了憋猪的“瓶颈”,找不着市场。
县委、县政府意识到:制约巴彦养猪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就是加工问题,有规模的基地,缺的是有规模的“龙头”加工企业,奇缺的则是自己的龙头企业。
于是,县里十下齐鲁,2003年终于把金锣集团请到了巴彦兴隆工业园区落户,这家企业投资8000万元建厂,满负荷生产,年加工生猪100万头。
巴彦县长王春华说,作为生猪养殖大县,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就不会形成高品质、大规模的养殖基地,也不会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和增收,所以我们在招商引资上下了大工夫。
2011年1月,巴彦与雨润集团成功牵手,一次性引进雨润集团投资14.8亿元,生猪屠宰场今年4月将开工建设,年底投入使用。
近日,巴彦又引进海都集团投资15亿元的100万头生猪屠宰及深加工、30万吨饲料加工、3个年出栏10万头的生猪养殖基地和年存栏3500头的曾祖代 种猪 4个项目,刚刚完成了意向性签约,将打造“龙江一号”绿色健康猪。
“这几年 猪价 时高时低,波动特大。”巴彦县兴隆镇民主村农民王晓波告诉记者,“过去养猪自己进品种,自己喂养,自己防疫,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差,不挣几个钱。3年前我参加了合作社,养猪可省心多了,效益也好了。”他扬扬手里掐的一沓钱,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不,从合作社刚领的,每斤多卖近5毛钱,这茬猪多赚3000多块呀!”
过去,巴彦县除了十几家大养殖场外,绝大多数养猪户在抓猪、养猪、卖猪过程中都是自己管自己,“小规模、大群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势单力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和规模优势。巴彦县为了确保养猪户的利益,专业化合作组织、养殖协会、交易市场和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强化了龙头和养殖基地之间的连接,使生猪产业发展真正形成“龙型经济”。全县已建成生猪交易市场5个,发展选种、购料、防疫、管理、销售等“五统一”专业合作社联合社4个,专业合作社42个,社员达1.3万人,培植经纪人1300人,与金锣、哈肉联厂等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合作关系。
巴彦县多措并举,强力提升了全县生猪产业化水平,助推生猪产业快发展、大发展,向“打造猪粮之都,建设畜牧强县”发展目标大踏步迈进。目前,全县生猪屠宰加工能力已达200万头以上,全县已发展标准化养殖一条街552条、专业村38个、专业屯252个,拉动本县及周边区县8万多农户发展生猪养殖。
打造全国绿色标准猪生产示范县
今年春节前,巴彦县丰源养猪专业合作总社养的2000头绿色标准猪被哈市一家加工企业“包圆”了。“每斤多卖2.60元,一头多卖400多块,2000头就是80万,去掉成本,也比养普通猪多赚40万哪!”老板们乐得合不拢嘴。
巴彦县畜牧局局长王玉波道破了巴彦猪品质优良的奥秘:巴彦猪是有“谱系”的,即在五代之内不得有近亲繁殖。每头猪都有档案,世界上所有的优良品种都聚集在这里。巴彦猪70%以上的瘦肉率,除了哈尔滨的粮食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无法逾越外,还有着优良的繁育体系和完善的防疫体系为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近年来,人们不仅关心食品的营养、口味,更关心食品是否安全、卫生,绿色有机食品已经成为当今消费的主流。
“巴彦猪肉”这个获得国家地理标识的产品传统优势已不在,绿色畜牧业是消费者对高品质畜产品的迫切要求。巴彦县审时度势,在2010年春发出动员令:全县生猪生产要在巩固全省“生猪生产第一县”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猪,争创全国绿色标准猪生产示范县。
巴彦县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宋俊峰向记者介绍说:我们这么大的生猪饲养大县,有了好的品质卖不上好的价格,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和致富,因此,我们全县一班人按照国家的标准猪、绿色生态猪的饲养方式,进行了全县的推广,把我们的品牌意识作为我们发展生猪的第一要务,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1 2 3 4 上一篇: 养猪致富 分享至: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